来自绘造社的艺术装置《飞屋》聚焦苏州老屋的生成、脆弱和自秩序。绘造社创始合伙人李涵以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多栖身份和双重视角,关注苏州民居的营建和生活日常,艺术化重现普通市民自下而上的建筑生命力。通过建筑师的视角,李涵将观察到的自建房屋的无数答案,纳入建筑学科语境中;再借艺术家的手,以朴素材料再述民间建筑自发之美。
李涵曾表示绘造社的工作方式就如口述历史琐碎讲述般,为不断消逝的民间建造提供一个有滋有味的视觉叙事。其中不断的观察、记录、呈现与转化,正与口述历史(Oral History)中“倾听-补白”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文字发明以前,人类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与传承,形成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自《史记》以来即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在现代学科意义中,口述历史更是作为一种传统档案研究之外的重要研究路径,倾听“过去的声音”(The Voice of the Past),关注“大众的历史”(history from below),为普通人发出自己的声音,一如《飞屋》通过对苏州普通老屋的描绘引发大众对城市化进程下社会记忆的深刻思考。
在口述历史工作坊中,我们将立足于苏州,从苏州人“家”之空间维度,引导公众体验口述历史工作流。公众作为叙述者,借助对场所的描绘来触及更深层次的经历和情感。其中通过个人生命故事的叙事与居住空间的拼贴,将记忆与空间联系起来,唤起我们对苏州的共同印象,发掘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的异同,同时为未来的城市建设提供线索。通过回顾个体记忆的苏州家庭空间,一探几代人集体记忆中的苏州老屋。